当前位置:首页 > 详情页

当前位置:新闻中心 > 子分公司动态

高原巨龙:跨越天堑的钢铁史诗

——西安电化公司川青铁路施工纪实

来源:西安电化公司 作者:谢延文 时间:2024年10月10日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  川青铁路,宛如一条巨龙,蜿蜒穿梭在崇山峻岭与广袤草原之间。它不仅是钢铁与石子的交响曲,更是自然与人类智慧的壮丽合鸣。每一声轰鸣,都是对山川的崇高致敬,每一道轨迹,都是对远方的深情呼唤。它如同一条璀璨的银链,将牧民们繁星点点的生活与都市的灯火辉煌紧密相连。

  川青铁路起自成都东站,经四川省成都市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,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,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、海东市、西宁市,接入西宁站,正线全长约836公里,设计时速200公里,为国家Ⅰ级双线铁路。全线分段建设,成都东至镇江关段、海东西至西宁段已投入运营,黄胜关至海东西段正在建设中。此次开通的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全长69公里,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,设有镇江关、松潘、黄龙九寨和黄胜关4座车站,其中镇江关站为既有车站,其余为新建车站。

  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处于青藏高原东缘高山峡谷地带,海拔从镇江关站的2503米攀升至黄胜关站的3156米,穿越了龙门山、岷山、摩天岭等众多山脉,11次穿越活动断裂带,170公里伴行岷江活动断裂带,涉及诸多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,工程难度和风险极大,是目前全国已建成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。中国中铁电气化局负责该项目隧道照明、消防、防灾救援、通信、信号、灾害监测、信息、牵引供电、电力供电系统、“四电”设备用房和生产生活房屋等相关工程的建筑安装、设备购置、系统集成、联调联试及运行试验等工程。

  启程:梦想的种子在高原播撒

  自开工建设以来,中铁电气化局成兰铁路项目部精心策划、周密部署。为了达成川青铁路施工技术标准、工艺工法、操作规范的“三统一”,项目部组织各专业团队制定了《精品工程实施方案》和《首件工程施工作业指导书》等规范性文件,以“建设一项工程,树立一面旗帜”为宗旨,将全线划分为接触网示范段、牵引变电样板所等精品创优工程,积极进行前瞻性分析,主动采取策略,并秉承“见缝插针、找缝插针、造缝插针”的“三针”精神,全力以赴确保工期节点目标的实现。

  挑战:与自然的较量,技术的飞跃

  川青铁路的建设,无疑是一场对自然极限的挑战。高寒缺氧、地质复杂、生态脆弱……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障碍,却成了工程师们展现智慧与勇气的舞台。他们深知,要想在这片土地上筑起钢铁巨龙,就必须克服一切困难,实现技术的飞跃。

  为了给长大隧道群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电,在接触网施工中,项目部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,确保了施工质量和效率。“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黄胜关段隧道,仅动车供电的接触网吊柱,就多达60多万根,工程量巨大。”项目总工张跟宏说。以往,安装接触网吊柱,均采用传统全站仪进行定位,人数多、测量误差较大,影响后期供电质量。为了减少这些不利因素,技术团队基于激光测距传感原理,研发出“接触网隧道自动定位测量仪”,实现了数字电路集成化、测量计算功能自动化操作,一人即可完成测量,减少了数据反复记录带来的误差。目前,该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项,软件著作1项,并被行业誉为“国际先进”水平称号,在川青铁路全线接触网专业施工中获得积极应用、推广和改进提升。

  隧道多、海拔高差大、气候恶劣会影响铁路通信信号传输。为此,项目采用了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,确保了列车在山区、隧道等区域的通信畅通;在高原地区,还加强了信号设备的耐寒、耐高压等性能测试,确保其在极端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,实现精确的列车定位、速度监控和冲突检测等功能,确保了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和行车秩序。

  面对地震、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,项目部在修建铁路变电所时采用合并门型架构的方式,将门型架构基础与房屋基础进行连接,在保障供电安全的前提下,增加了抗震性和美观性。同时,在长大隧道内设置新式隧道救援站,内置防灾救援及应急通风设备。其中,救援通道分上、中、下三层,且左右互通,极大提高了隧道应急救援效率。

  为应对该路段桥隧占比高、隧道内物资运输困难等挑战,项目部自主研发了电动平板小车,并为每辆车配备了4G移动布控球和移动式电子防护牌,以实时提醒列车运行状态。调度中心能够实时监控施工现场,这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,还确保了施工安全。此外,项目部为各班组配备了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仪,以实时监测隧道内的有毒气体浓度。项目部还建立了标准化资源管理中心,将信息化技术与项目管理、工程建造紧密结合,通过四电全专业工器具的标准化配备、设备的机械化安装以及成果的智能化检测,实现了全专业全过程的智能建造。

  责任:绿色施工,守护高原生态

  在加速工程进度之际,项目部始终坚守对高原生态的敬畏与保护。“坚持最小化环境影响原则,确保施工过程绿色化。”项目经理王建军不止一次地在施工生产例会上强调,“作为这片土地的开发者,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。”因此,在川青铁路的建造过程中,项目部始终秉持绿色施工的原则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对自然环境的负担。

  在施工过程中,项目部精心布局施工区域,力求最小限度地干扰植被与野生生物的生存环境;积极采用环保型建材与工艺,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;对施工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,并对施工区域进行定期清理,确保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。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周边居民的普遍认可,更为川青铁路的建设过程增添了一抹环保的亮色。

  团结:多民族共筑中国梦

  川青铁路的建设,还是一场多民族团结协作的生动实践。在施工现场,来自汉族、藏族、羌族等多个民族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并肩作战,共同为这条铁路早日通车而努力奋斗。他们相互尊重、相互学习、相互帮助,为共同的目标结下深厚友谊。

  作业队长龙飞更是以身作则,“在这里,没有地域之分,没有民族之别,我们都是川青铁路的建设者,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。”他带领团队积极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,与当地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,为地方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,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。在所有铁路建设者们的努力下,川青铁路不仅成为一条交通线,更成为一条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共同繁荣的桥梁。

  领航:党建赋能,铸就川青铁路建设之魂

  自开工建设以来,项目部不断强化党组织功能,牢固树立“一切工作到项目”的鲜明导向,以“1266”党建工作规划为抓手,大力弘扬“添翼文化”,不断探索“党建引领+”新模式,找准项目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的结合点,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推进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、双融双促,让党建优势为项目攻坚克难、实现高质量建设的“硬实力”。

  在铁路建设工地上,党员们始终冲锋在前,争评“党员先锋岗”和“红旗责任区”,他们不畏艰难,勇于担当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。项目部还以“安全生产月”为契机,组织开展“党员带头当先锋,排查隐患保安全”“争创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”等主题党日活动,实现党员干部“三带头”,即党员带头隐患排查治理工作、党员带头开展班组安全建设自查工作、党员带头开展外包队伍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工作。在攻克技术难关时,项目部以“红雁创新工作室”为载体,组建以党员为核心、青年为支撑、群众共奋进的技术攻关小组,夜以继日地研究解决方案;在面临施工困难时,党员突击队冲锋陷阵,确保工程节点按期完成。他们的身影成为工地上最亮丽的风景线,激励着全体参建人员奋勇向前。

  收获:见证奇迹,共创辉煌

 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奋战和不懈努力,8月30日,随着第一列动车缓缓驶出黄龙九寨站,标志着川青铁路成都东至黄胜关段实现贯通运营。自此,山川不再是阻碍,而是见证者,它们以巍峨之姿,排列成行,为川青铁路的壮丽加冕;草原不再是尽头,而是起点,它以辽阔之怀,铺展开来,让铁轨的延伸成为无限可能的开始。

  路虽远,行则将至;事虽难,做则必成。中铁电气化人将会继续秉承“促创干、争一流”的电气化传统,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,继续发扬“三针精神”,勇往直前,用实际行动为我国铁路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“电化”力量!